ISIS

歐巴馬簽下「浮士德契約」

FT專欄作家盧斯:爲打擊ISIS,歐巴馬與中東五個獨裁國家建立同盟,這一決定不僅大大降低了拉攏伊朗的可能性,還可能犧牲中東的民主前景。

唐納•倫斯斐(Donald Rumsfeld)說過,上戰場時,你只能帶上你所擁有的盟友,不能帶上你想要的盟友。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對「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的戰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在中東的聯盟由五個獨裁國家組成,其中四個是君主制國家。這五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懷有異心。它們要麼間接、要麼無意地,幫助了ISIS、呼羅珊(Khorasan)、Jabhat al-Nusra——當然還有基地(al-Qaeda)——等組織的誕生和發展。在美國處於緊要關頭之際對它施以援手,會讓它們每個國家都從中獲得更長遠的利益。幾十年來,中東的套路一直是這樣的。如今,如果你認爲歐巴馬會改變這種模式,那你就太幼稚了。

美國這份「浮士德契約(Faustian pact)」的核心是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人並未忘記,2001年9月11日的20名劫機者中有19名是沙烏地阿拉伯公民。美國人也沒有忘記,2003年美國曾錯誤地將打擊重點放在伊拉克。如今,正如雙子塔倒塌的那天,美國在全球最大的直接威脅來自伊斯蘭恐怖主義,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遜尼派(Sunni)。自9•11以來,發生在歐美的恐怖主義陰謀沒有一起是什葉派(Shia)組織策劃的。然而,歐巴馬卻不能與伊朗——什葉派中的「沙烏地」、沙烏地的最大敵人——結盟。

考慮到歐巴馬受到的種種限制,他已算是拼湊起最好的權宜同盟。不過,他反恐行動的目標,卻是薩拉菲(Salafi)極端主義造成的後果,而不是它們產生的原因。這種取捨早有先例。上世紀80年代,美國曾與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及其他海灣國家一道,在阿富汗支持對抗蘇聯(Soviet Union)的聖戰者組織(Mujahideen)。那次戰爭鍛鍊了塔利班(Taliban)和蓋達組織,這兩個組織如今都已再次興起。美國還曾在伊拉克與伊朗漫長而血腥的戰爭中,支持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領導的伊拉克。這一做法也沒有帶來什麼好結果。本世紀頭十年,美國自己轉變了立場,入侵了這個並非蓋達組織盟友、卻是海灣國家敵人的伊拉克。在上述多數情況中,美國領導的戰爭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勝利,卻爲將來發生更大的問題播下了種子。既然如此,有什麼理由認爲這次對抗ISIS的戰爭會有任何不同?

您已閱讀44%(943字),剩餘56%(12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