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發改委爲何難收手?

北京大學教授盧鋒:中國發改委等部門尋租案件頻出,根源在於轉型期體制矛盾。宏調寬泛化既是深層改革滯後和市場體制不完善的結果,也是妨礙深化改革甚至客觀上促成舊體制因素復歸的現實根源。

據媒體報導,9月22日前後中國發改委又有兩名司局級官員「被檢方帶走調查」。隨著中國反腐風暴的持續,發改委也接二連三曝光貪腐案,該系統司局級以上官員東窗事發見諸報端案件已有十多起。中國經濟領域這個位高權重部門成爲反腐重災區之一,引發媒體有關「誰來拯救發改委」的評論,連帶還有發改委該收手時就收手之類的呼籲和建言。

上述權力尋租與貪汙受賄案件,首先當然是少數官員個人違法行爲所致,然而其根源也深植於中國轉型期體制矛盾之中。只有針對其體制根源切實改革,真正把權力關進位度規範的籠子裏,才能使行政部門該收手時都收手。

首先還是補充說明一點,發改委部門受命主持事宜並非都該收手,比如發改委部門職能包括分管發展與改革工作,目前中國改革任務緊迫繁鉅,顯然不能收手而應力推。中國作爲大國,在區域協調等領域仍需特定部門承擔規劃統籌功能等等。行政部門確需收手之處,是動用公權力對市場經濟運行實施過於頻繁的准入、數量與價格干預,是近來成批次取消的形形色色的行政審批與管制,是三中全會改革決定誓言要大幅減少的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您已閱讀13%(451字),剩餘87%(29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