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失衡的通膨表現

北京大學盧鋒:中國通膨與物價的變形關係,在四萬億刺激時期尤其突出。貨幣超發對不同部門產生的壓力不同,通膨的物價表現也並不僅限於CPI的指標範圍。

早先多年中國官方頻繁調控房地產,然而未能遏制住房地產價格間歇性飆升勢頭;相反近兩年並未追加出臺打壓房地產政策,然而在貨幣財政總量關係「既不收緊、也不放鬆」宏觀形勢下,這個曾經一度喧囂不安行業反倒終於開始朝冷靜理性方向艱難迴歸,甚至近期博鰲房地產論壇以「下行通道中的房地產」爲主題,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中國房地產行業正經歷調整。

目前貨幣與社會融資每年增速維持在13%-15%,對比而言不算很低水準,而房地產行業倍感下行調整壓力,關鍵原因是在早先繁榮通膨時期擴張過快,其累積失衡矛盾需切實調整。這一觀察提示通膨宏觀失衡與調整具有部門結構特點:貨幣超發衝擊下不同部門承壓不同,其規模擴張與價格漲幅不同,此後修復失衡經受調整困難也相應不同。分析繁榮擴張時期總量性通貨膨脹與結構性物價上漲之間關係,有助於理解中國經濟目前調整階段走勢的特徵表現。

與上世紀90年代比較,進入新世紀後中國通貨膨脹在物價表現在形態方面發生顯著變化,構成特徵現象之一。經濟學教科書上通常以消費物價指數(CPI)作爲通膨呈現指標,然而觀察相關數據不難發現,用上述兩個時期中國CPI物價變動來觀察衡量通膨衝擊,會得到大不相同的結果。

您已閱讀13%(494字),剩餘87%(34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