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發改委發起的新一輪反壟斷風暴,橫掃包括賓士、BMW、奧迪等在內的諸多國際巨擘。而在8月20日一天之內,發改委即開出再次重新整理記錄的天價罰單,12家日企被罰12.35億元。
按理說,壟斷損害其他相關企業的權利,妨礙競爭,從而危及經濟發展,損害全民福祉;而且損害民衆的消費選擇權,榨取民衆利益。因此,反壟斷本該是除被查處企業外,各方都會稱快的正義之舉。然而,中國的反壟斷風暴卻輿論反應平平,甚至還招來嘲諷,而被處查處企業卻紛紛表態支持。
中國反壟斷所處罰的對象,都是經濟性壟斷,並主要是外企,且大多是高檔消費行業;而對中國經濟和消費者危害最大,又屬於大眾必需消費行業的如石油、電信、銀行等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國企,卻毫髮未動。這種明顯的選擇性和傾向性,顯然偏離了反壟斷的本來目的,使其公正性大打折扣,讓人不由不懷疑其動機。而且,反壟斷過程是一個高度封閉的內部程式,並完全由主管部門一家說了算,企業嚴重缺乏抗辯的機會和獲得公正救濟的可能,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對反壟斷正當性的懷疑。
您已閱讀13%(434字),剩餘87%(28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