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製造業

Lex專欄:中國反壟斷風暴波及外國車企

在把矛頭對準外國醫藥、食品、科技企業之後,中國監管方又瞄準了外資車企。一些車企已主動降價。不過中國政府的動機有些奇怪,而本土車企也很難從中受益。

中國正在對外「展示肌肉」。或許是受到日益強大的領導層的鼓勵,中國監管機構開始把矛頭對準外國企業。汽車製造商成爲最新受害者。本週一,反壟斷調查人員對戴姆勒(Daimler)子公司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上海辦事處發動了突擊調查。其他惹上麻煩的包括克萊斯勒(Chrysler)、奧迪(Audi)和BMW(BMW)。自7月中旬傳出調查傳言以來,戴姆勒、大眾(Volkswagen)和BMW的股價已累計下跌十分之一。

市場反應似乎仍是溫和的。良好的業績(特別是BMW的)可能對股價有所支撐。或許還因爲市場的某種麻木:一年多來,中國一直在抱怨外國豪華汽車價格太高。但麻木是危險的。中國的抱怨已開始對價格造成影響,戴姆勒、奧迪和捷豹荒原路華(Jaguar Land Rover)已先行降價。

這對車企的財務影響也可能相當嚴重。中國佔戴姆勒收入的15%,佔BMW收入的五分之一。這兩家公司都不披露其中國市場利潤,但外國車企佔據中國三分之二市場,一直在悶聲發財。伯恩斯坦(Bernstein)估計,BMW息稅前利潤的至少一半來自中國,包括專利權以及該公司的在華合資企業。受到影響的將不僅僅是營業收入。中國可能會對壟斷行爲處以銷售額10%的罰款。以BMW去年在華銷售額計算,那就是15億歐元,這將讓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光鮮的淨利潤損失一半。

您已閱讀81%(559字),剩餘19%(1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