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國家統計局用來覈算和反映宏觀經濟的一些加總指標(比如消費、投資、信貸以及勞動報酬等等),在量值和趨勢上幾乎都出現過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可能很多因素有助於理解這些變化的發生,但也不能排除一種可能: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市場化和越來越複雜,慣用的統計口徑或統計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這些變化,甚至還會暴露出其侷限。例如,房地產市場的出現和服務業的發展會對家庭的消費支出結構和模式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加總的家庭消費開支的指標;而銀行表外信貸活動的頻繁和網路金融的興起,則會動搖傳統的M2統計指標的可靠性。一個處於快速成長和結構變化之中的新興市場經濟相對於成熟或穩態的經濟(比如發達國家),類似問題當然會嚴重的多。
這本是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也意味著在觀察和理解中國宏觀經濟總量指標變化趨勢時,需要小心謹慎和認真推敲。但這一點或許並未受到大多數關注中國經濟的學者們的真正重視——相反,太多的人總是熱衷於從中國統計局公佈的指標體系中信手撿來他們所需要的數據,而不顧及這些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曾幾何時,海內外的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成長前景的懷疑大都建立在消費率過低和投資率過高的認識之上,而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的核算數據來自統計局。據其核算,這些年來中國的最終消費率(家庭消費加政府部門消費之和佔GDP的比重)尚不足50%,國民儲蓄率因而超過50%;相應地,資本形成率(總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則接近50%,幾乎高於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更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準(約22%)。從地方省份的統計數據來看,近一半的省份在2012年的資本形成率超過了60%,有6個省(自治區)份的資本形成率超過80%,達到了不可思議的水準。沒有人確信這麼高的投資率可以持續到未來哪一年。諷刺的是,大多數經濟學家從來對中國官方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抱有質疑,可面對這些不可思議的投資率數據,他們卻保持緘默。如果官方投資統計數據高得離譜,或許我們就不能相信我們的眼睛,而應該相信我們的頭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