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的消費率太低?

對於中國官方消費數據是否低估、低估幾許,各方一直存在爭議。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決策科學系主任朱天撰文指出,中國消費率太低的流行觀點,是基於錯誤理論和對官方統計數據膚淺理解之上的。

編者按:伴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呼聲四起,要求消費主導的聲音亦日復一日。對於官方消費數據是否低估、低估幾許,各界也一直充滿爭議。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決策科學系主任朱天撰文指出,中國消費率太低的流行觀點,是基於錯誤的理論和對官方統計數據的膚淺理解之上。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世界經濟成長仍然低迷,要求刺激、拉動中國國內消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中國消費過低、儲蓄過高、經濟成長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似乎已經成爲一個不爭的事實。的確,根據官方統計,消費只佔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48%,這意味著總儲蓄率達到了52%!這些儲蓄不僅爲佔GDP 48%的國內投資提供了融資,同時也以資本外流的形式,爲佔GDP 4%的淨出口提供融資。相比之下,在全球範圍內,消費佔GDP的比重平均爲80%,在美國這一比例高達88%,歐盟則剛剛超過80%。中國的消費率不僅遠遠低於世界其他地區,也大大低於自己20年前60%的水準。按照現在流行的觀點,中國人的消費不足成了全球經濟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中國必須採取刺激消費的政策,一方面來幫助全球經濟實現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其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然而,關於中國消費率太低的這種流行觀點,其實是基於錯誤的理論和對官方統計數據的膚淺的理解之上的。首先,這種觀點錯誤地假設了需求可以驅動成長。當經濟在低於其潛在產能的水準運行時,需求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當前或短期的經濟成長率。這是傳統的凱恩斯理論,我們對此都沒有異議。但是一國長期的經濟成長和發展依賴於其生產能力的擴張,而這取決於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技術進步的速度。也就是說,投資而不是消費纔是經濟持續成長的引擎。如果消費需求就能推動經濟長期成長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窮國了!

您已閱讀19%(741字),剩餘81%(32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