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在過去35年因爲實現了持續的高速成長而一舉成爲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它的成長方式20年來卻一直遭受詬病。要求改變成長方式在經濟學界的呼聲甚高並很快演變成主流觀點。這一觀點早在1995年還成功地被寫入了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的決議中。在此之後,該命題在中共有關經濟領域的重大決議或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反覆出現,十八界三中全會的決定也沒有例外。
經濟學家內部流行的關於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表述有多個版本,但大同小異。一種表述是,中國的成長方式應從投資驅動的成長轉變爲消費驅動的成長。而更流行的表述似乎是,中國經濟的成長要從要素驅動的粗放成長轉變爲效率驅動的集約成長。儘管經濟學家們對什麼是效率驅動的成長心知肚明,但還是有經濟學家乾脆明確地把效率驅動的成長解釋成全要素生產率(TFP)驅動的成長。
很容易發現,無論上述的哪種表述,無論是從需求側還是從供給層看待經濟成長的源泉,他們都一致性地認同中國經濟過去的成長實在是過度依賴了投資或資本的擴張,而投資驅動的成長是非常不健康的模式。
您已閱讀13%(439字),剩餘87%(30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