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

IMF是如何運轉的?

FT專欄作家邰蒂: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學家喜歡把國際治理歸結爲抽象主張或量化模型,但實際上,它運轉的基礎卻是外人很難理解的複雜文化模式和語言。

兩年前,曾在華盛頓當過基金經理的作家裏亞卡特•艾哈邁德(Liaquat Ahamed)飛往東京去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當時全球經濟處於發高燒的時刻:歐元區處在危機邊緣,對於IMF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麼的猜測滿天飛。

但艾哈邁德跟通常參加這類會議的其他1.2萬名代表不同,他到場不是爲了遊說政策、達成商業協議或新聞報導。相反,在幾天時間裏,他在一旁觀察著IMF的這場盛大活動,好像是一個被丟進某個奇怪部落的人種學者、或者一名扎進叢林的植物學家。接著,他又前往莫三比克和愛爾蘭觀察IMF代表團開展工作。他不是想評估IMF項目的效能,而只是要看看在這支令人眩暈的跨文化交流「萬花筒」中,IMF人員之間以及他們與當地官員之間是如何打交道的。

結果就是2014年7月發表的專著《金錢與嚴厲的愛:IMF紀行》(Money and Tough Love: On Tour with the IMF),其中的觀察不僅令人捧腹大笑,也巧妙地發人深省。我在上週的專欄文章中提到,如今全球化問題引起的爭論空前激烈。正如牛津大學(Oxford)經濟學家、世界銀行(World Bank)前官員伊恩•高汀(Ian Goldin)在另一本發人深思的新書《蝴蝶缺陷》(The Butterfly Defect)中所指出的,「過去20年裏席捲整個星球的全球化浪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帶來了可能把我們壓垮的新風險。」不止一次金融危機就是一個例子。當年創立IMF正是爲了遏制此類危機。

您已閱讀36%(634字),剩餘64%(11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