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一知半解

歐元的錯誤和經濟學家的錯誤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經濟學家的失誤,是低估歐洲政治家對歐元解體的恐懼。拯救歐元也不是出於歐洲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而是由於他們膽小。

對歐洲聯合的質疑從來就沒有停息。1991年冷戰結束,就有人宣稱歐盟該解甲歸田。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新經濟和全球化如火如荼,在新潮人物看來,歐洲還固守區域主義,真是食古不化。1998年,施羅德當上了德國總理,柯爾退出政治舞臺,有人懷疑,像施羅德這樣在二戰之後纔出生的年輕一代,跟老一代相比(柯爾的兄弟死於二戰),對歐洲的黑暗歷史一點都沒有記憶,他們還會對歐洲的聯合一往情深嗎?2009年歐洲債務危機爆發,更是讓歐洲的懷疑者歡喜雀躍,看起來,歐洲快要解體了。

這些質疑並非沒有道理,但每一次關於歐洲解體的預言都落空了。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理論,中國的奇蹟是無法解釋的:中國就像一個從來不聽講、從來不做家庭作業的孩子,考試的時候卻總是考第一。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歐洲的賡續也是無法理解的:歐洲就像一個運氣很背、但性格倔強的孩子,每次考試都考得很糟糕,總是徘徊在及格線上,但這麼跌跌撞撞地一路走下來,居然沒有留級、沒有退學。公允地講,歐洲也是個奇蹟。

遠的不說,單講歐元。歐元從誕生之時就是個怪胎。歐元的倡議是20世紀80年代末,由當時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德洛爾提出來的。恰好,有個古怪的加拿大經濟學家蒙代爾曾經思考過一個異想天開的問題:如果不考慮政治因素,僅僅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慮,一種貨幣的最優區域應該有多大?很多經濟學家在蒙代爾「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了歐洲是否應該採用同一種貨幣。不用說也能猜得出來,大部分經濟學家說不行,少數經濟學家說能行。那些說能行的經濟學家,並不是因爲他們相信歐洲符合「最優貨幣區」的標準。他們的理由是,即使條件不成熟,但貨幣統一之後歐洲的經濟融合會加快,最終滿足最優貨幣區的條件。這好比是說,孩子們本來達不到「三好學生」的標準,老師爲了鼓勵他們,每個人都給發小獎狀,得了獎狀之後,或許他們就有自信心,馬上努力學習,最後就真成了三好生。

您已閱讀22%(781字),剩餘78%(27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一知半解

讀書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寫作是終生以求的技藝,但深知努力的結果,僅僅是得到了一知半解。作者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研究領域爲宏觀經濟學和國際金融。已出版專著《不確定的年代》等,譯著《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