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來自現實與服務現實的經濟學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經濟學理論最重要的是其內在邏輯體系,現代經濟學對中國改革究竟有什麼影響?經濟學界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都比較極端。

【編者按】現代經濟學一方面進一步模型化數理化,日漸成爲社會科學的明珠,在中國更是顯學,另一方面似乎離真實世界越來越遠,甚至有學生成立「重新思考經濟學」聯盟表示抗議。經濟學應該如何學,其目標以及研究方法是否需要改變?近期FT中文網會陸續刊出專題討論,敬請關注。海歸經濟學家田國強認爲經濟學理論最重要的是其內在邏輯體系,更重要的使命還是對經濟現象進行解釋、提煉,尋找一般意義和普適價值,同時對在約束條件下解決經濟問題給出可行、可操作的方案。

經濟學理論最重要的是它的內在邏輯體系,我們有時候不能完全靠數據來判斷經濟形勢,因爲總量數據往往會遺漏很多微觀資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實踐和數據不是預測真理的標準。那麼,靠什麼來預測並對其進行校準呢?靠的就是經濟學理論的內在邏輯。當然,經濟學家也不是算命先生,其更重要的使命還是對經濟現象進行解釋、提煉,尋找一般意義和普適價值,同時對在約束條件下解決經濟問題給出可行、可操作的方案。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理論的引介對中國改革的深化和擴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對於現代經濟學對中國改革究竟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在經濟學界還依然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都比較極端。一種是不顧中國現實的客觀條件,盲目地崇拜某種理論,包括現代經濟學中的很多理論,在沒有完全弄懂的情況下就把理論照搬到中國經濟的改革發展中。另外一種看法則認爲,現代經濟學是外國人的東西,對我們中國沒有用,中國的問題還是要用中國的辦法來解決。

您已閱讀29%(620字),剩餘71%(15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