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們又一次造反了。甚至在還未爆發金融危機的數年前,他們就已建立了一個「後自閉經濟學」網路。在危機爆發之後的2011年,哈佛大學(Harvard)的一個班在格雷戈裏•曼丘(Gregory Mankiw)的經濟學入門課上,上演了集體退席。該課程爲世界各地大學所採用經濟學教科書的基礎課。今年,來自30個國家的65個學生團體成立了「國際學生經濟學多元化倡議行動」(International Student Initiative for Pluralism in Economics)。任何其他學科的學生們都沒有如此有組織地表達對教學的不滿。
然而,這種運動似乎沒啥持久影響。學生生活本質上就是暫時的:他們穿上西服,拿到自己的第一份薪水,就將過去的抱怨拋之腦後,直到新一批19歲的年輕人,同樣懷抱改變世界的天真願望,再次生出同樣的牢騷爲止。不過,學生和僱主們的抱怨週期性爆發,表明他們的抱怨有一定道理。
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併非經濟學所特有。現代大學對研究的重視程度高於教學,甚至到了讓外人喫驚的地步——人們本以爲大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年輕人。但在現實中,教學能力在大學招聘、授予終身教職和晉升決定中,僅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許多教職員工將教學視爲影響「本職」工作的麻煩事。如果不是大多數學生在課堂外過得挺開心,他們原本會比現在更加憤怒。他們理應如此。
您已閱讀36%(578字),剩餘64%(10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