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製藥業

製藥企業何以長青

FT專欄作家凱:生理學家詹姆士•布萊克所創造的股東價值,幾乎比英國商業史上任何金融家或行政總裁都高。藥商長青在於人和產品,而不是企業行爲和稅收優惠。

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裏,帝國化學工業(ICI)都是首屈一指的英國工業公司。這家企業1926年由卜內門(Brunner Mond)、諾貝兒企業(Nobel Explosives)、聯合鹼業公司(United Alkali)和英國染料公司(British Dyestuffs)四家化工公司合併而成。它宣稱將在經營中力行「負責任地應用化學及相關科技」。ICI和其競爭對手杜邦(DuPont)以及法本公司(IG Farben)一起,合作大於競爭地瓜分了當時的全球化工市場。

二戰後,ICI董事會精明地意識到化工產業的新前沿在於製藥。在那段時期,ICI是爲數不多的積極招募大學生的英國製造企業之一,其製藥部門聘請了一批年輕有爲的科學家。其中就有來自葛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生理學家詹姆士•布萊克(James Black)。儘管擁有強大的研究隊伍,ICI製藥部門卻虧損了近20年。很難想像今天會有哪家上市公司或它的股東,能忍受這樣的財務表現。

20世紀60年代,布萊克發現了β受體阻滯劑(beta-blocker),這是治療高血壓的首款有效藥物。ICI緊跟著又推出其他藥物,製藥部門成了其麾下成長最迅速的利潤來源。布萊克受到了公司的高度尊敬(即便沒有得到高額獎勵)。但他的興趣在於研究,而不是管理或行銷。布萊克相信β受體阻滯劑背後的科學原理還具有其他用途,於是離開ICI,加入了爲他提供更多自由的史克公司(Smith Kline)。

您已閱讀38%(626字),剩餘62%(10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