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收益率曲線陡峭化惹起諸多爭議,尤其是經濟每況愈下而長端利率兀自高企頗爲令人費解。歷史總是重演,或許我們可以從保羅•沃爾克(PaulVolcker)貨幣政策調控轉型的歷程中得到一些啓示。
在沃爾克就任美聯準主席之前,1975年的美國出現了短端利率和長端利率走勢截然背離的情形。1975年7月,聯邦基金利率從上年同期的13%下降到6%,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卻從7.8%升至8%。短端利率下降,是因爲美聯準正在採取措施應對日益顯現的衰退;長端利率上揚,是因爲市場擔心寬鬆貨幣政策會推高通膨。自此,收益率曲線陡峭化的一幕深印在沃爾克的頭腦中。
1979年10月6日,在出任美聯準主席的首次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沃爾克即宣佈將貼現率提高整整一個百分點。當時美國通膨率達到驚人的13%,失業率也超過了兩位數,美國經濟進入戰後最低迷時期。沃爾克這一高調反通膨舉動,當時被稱作「星期六晚間的大屠殺」。沃爾克一廂情願地認爲,爲抑制勢不可擋的通膨,短端利率上行是必須的,而一旦市場相信美聯準新政能夠取得成功,長端利率自會水到渠成地下行。如此,收益率曲線平坦化應是可以預期的。然而,事與願違的是,1979年11月20日,美聯準再次召開FOMC會議之際,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向上突破到10.75%。而造成收益率曲線進一步陡峭化的癥結恰恰在於:在過去長達十年的時間內,美聯準在控制通膨加速方面屢戰屢敗,市場對美聯準政策普遍持懷疑態度。
您已閱讀24%(615字),剩餘76%(19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