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本週將匯聚華盛頓,參加一年兩次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會議。雖然屆時或許不會像金融危機之後幾年那樣,整個會議被驚恐緊張的情緒籠罩,但不幸的事實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中期前景已經很久沒有如此問題重重過了。
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IMF事實上認同了「長期成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假說,指出催生充足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所需的實際利率水準很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保持低位。這一觀點通過以下事實得到了印證——發達國家的通膨水準普遍遠低於政策目標,並且今年很可能進一步下降。離開了發達國家市場的強勁成長以及需求擴張,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成長速度很可能將會放緩。而此時我們還未將巴西、中國、南非、俄羅斯和土耳其等國面臨的各種政治挑戰考慮在內。
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主要策略是實行寬鬆貨幣政策。發達國家的基準利率普遍維持在底部水準,這些國家的央行暗示稱,利率在短期內不太可能上升。雖然美國正在收縮量化寬鬆的規模,但日本仍在繼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操作,而歐元區似乎正在向日本的做法靠近。這些做法都好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導致經濟蕭條演變爲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緊縮貨幣政策。但作爲一項經濟成長戰略,卻存在一些問題。
您已閱讀31%(588字),剩餘69%(12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