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就中、東歐小國的命運展開談判的西方領導人,都處於兩次痛苦歷史經驗的陰影之下: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和1945年的雅爾達協議。在慕尼黑協定中,在沒有捷克政府參與的情況下(談判中根本沒有捷克方面的代表),英國和法國同意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提出的分割捷克斯洛伐克領土的要求。在雅爾達,英國和美國與約瑟夫•史達林(Josef Stalin)達成協議,事實上承認了蘇聯對戰後波蘭和蘇聯佔領的其他國家的主宰——同樣,相關的那些國家未能參與談判。
在西方領導人試圖在烏克蘭問題上找到出路之際,這些相似之處——特別是與慕尼黑協定相似之處——讓西方領導人面臨巨大壓力。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John Kerry)最近在巴黎與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商談後表示:"如果烏克蘭合法政府沒有坐在談判桌前,我們是不會接受任何未來安排的。」
德國財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最近將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的言論與希特勒的言論相提並論:普丁聲稱,他是在維護烏克蘭境內俄羅斯民族的權利,而當年希特勒聲稱,他是在維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民族的權利。克里的前任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也進行過這種對比。
您已閱讀32%(559字),剩餘68%(11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