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局勢導致戰爭的幾率不大

FT專欄作家庫柏:和過去發生於該地區的大規模流血衝突相比,今天的克里米亞證明,世界正變得更加和平。雖然戰爭的可能還在,但現代人對暴力的渴望正越來越少。

影片中,一名頭戴羊毛帽子的克里米亞老婦正在申斥俄羅斯士兵。她喊道:「恐懼是奴隸的心理。」接著,一名黑衣男子說:「你是個煽動者,老太婆」,接著猛推了她一把。她摔倒在地上。

這醜陋的一幕在Youtube上的點擊量達到60萬次,凸顯出此次衝突到目前爲止最奇怪的一面:流血傷亡很少。正如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在俄軍入侵克里米亞後提到的:「我想不起來有哪次干預沒開過一槍。」一個月後,三名烏克蘭人在衝突中喪生。3月22日,當俄羅斯人佔領克里米亞的一個空軍基地時,烏克蘭士兵的回應是唱了首走調的國歌(他們多數人手裏只拿了根木棍)。傷亡情況是,只有一個烏克蘭人受了輕傷。相比之下,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死亡人數超過50萬;1944年春,蘇軍的克里米亞攻勢導致7.5萬人死亡。是的,情況仍有可能變得非常糟糕。俄羅斯軍隊正在烏克蘭邊境大量集結。一個小事件就可能引發大規模的流血衝突。不過,有理由相信,暴力不會發生。今天的克里米亞使人們看清了世界爲何正變得更加和平。

哈佛大學(Harvard)心理學教授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是支持這一趨勢的偉大理論家。其著作《人性中更美的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中的統計表明,20世紀40年代晚期至21世紀早期,每年死於戰亂的人數下降逾九成。他寫道:「暴力事件不斷減少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意義最重大、獲肯定程度最低的進步。」(敘利亞衝突是當前一大例外,死亡人數佔去年世界衝突死亡人數的大多數)。

您已閱讀29%(657字),剩餘71%(16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