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路金融

第三方支付監管需拿數據說話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楊濤:風險與效率本就是支付領域中的「蹺蹺板」,達到平衡不易。只有拿數據說話,纔不會使公衆誤讀監管者出臺的措施,也不再迷惑於個別風險案例。

近期中國第三方支付的相關問題引起公衆廣泛熱議。無論是暫停行動條碼支付,還是監管部門徵求意見稿,都使得各種觀點的對立與碰撞「火星四射」。從中國監管層角度看,其重點考慮支付工具、管道創新中潛在的風險;從支付企業看,則更強調客戶服務與體驗。二者爭論的焦點,實際上是風險與效率的平衡問題。而對於積極「入戲」的商業銀行來說,表面上運用風險與安全爲由頭,實則是爲了獲得更多的競爭利益。

無論如何,網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金融市場化的持續推進,對於支付清算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並且逐漸從金融後臺走向中前臺,與公衆切身利益更加密切相關。在一個蓬勃發展、生命力湧動並且躁動的支付市場上,各方出現利益訴求的差異,並不奇怪。然而需要明確的是,近期各方爭議的落腳點,實際上都可以放到一個層面上展開,即如何判斷支付清算市場創新中的風險問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以美國爲代表的發達國家都開始高度重視金融風險傳遞和積累,並且推動了一系列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以避免再次出現大範圍的危機。其中,支付清算體系作爲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曾經在風險傳染、流動性迅速枯竭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這也成爲各國監管部門關注的焦點。在銀行間、非銀行、證券這三大支付清算體系中,都出現了相應的審慎監管傾向。同理,中國雖然沒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過度衝擊,但其也在反思金融監管模式的優化與完善。不過,由於中國支付清算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階段,並未構建起國際化的跨境支付清算機制,因此其對於宏觀風險的貢獻度有限,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也沒有納入到已有的監管模式探討中。

您已閱讀26%(662字),剩餘74%(19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