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路金融

美國如何監管網路金融?

FT中文網撰稿人蔡凱龍:美國金融監管的最大特點是對規則的敬畏,但作爲國家信用使用的監管規則能得到從業者尊重的前提是,規則公平合理,平衡國家和大眾利益。

過去一年,業內對網路金融監管的討論,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讓子彈飛」。中國監管者對新生事物持開明和寬容的態度,成爲網路金融井噴式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新問題也隨之而來。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監管者不斷地調整「鼓勵創新」和「防範風險」兩者之間的平衡:餘額寶等「寶寶」類貨幣基金違規承諾高回報被警告; 針對P2P不時傳出倒閉跑路,監管者提出P2P行業的三條紅線:不非法集資,不搞資金池,不提供擔保;尤其是今年3月,監管層先暫停行動條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隨後發出限制第三方支付轉賬額度,接著處罰8家第三方支付停止接入新商戶。面對監管層一連串動作, 網路金融業者大驚失色:監管變天了,不讓網路金融的「子彈」再飛了。與此同時,老百姓作爲普惠網路金融的直接受益者,紛紛表達了對監管層的不滿,有的甚至直接給監管者扣上「開歷史倒車」的帽子。

作爲長期從事中美網路金融研究的學者,筆者深感自己有責任和義務,以中立的角度介紹美國對該行業的監管和被監管者的一些成熟經驗和教訓。雖然中美國情不同,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許中國網路金融業的各方能從中得到一些啓發。

您已閱讀17%(488字),剩餘83%(23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