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霧霾

中國環境法規修訂的尷尬歷程

FT中文網撰稿人董陽:中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經歷了先拖沓後速成的過程,這離不開美使館披露PM2.5的偶然事件,更離不開中國領導者的意願。

「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汙染宣戰。」這已成爲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環境問題最爲振奮人心的表述。但是,中國環境治理一直面臨的立法和執行難題,並不一定會因爲一句「向汙染宣戰」而改變。

決策者往往在公衆輿論壓力下才有立法修法的決心,但轉型中國的特殊性在於,任何與政府公共決策有關的議題,社會輿論往往都會轉爲對政府能力甚至合法性的質疑,從而出現「意識形態」論爭淹沒解決之道探討的局面。即便最終能夠彌合共識,真正的決策也需要政治領導人的自上而下的施壓,而這一條件,往往又是需要一些特殊的偶然事件促成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過程,就是這一困境的真實寫照。

隨著中國「向汙染宣戰」的指令開始從上到下執行,類似情況很可能再現。回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的歷程,也許能對決策者、專業人士和普通民衆有所借鑑。

您已閱讀10%(352字),剩餘90%(32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