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霧霾

機動車對北京霧霾的貢獻或被低估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王韜:從技術標準看,北京市內的機動車和柴汽油都已算得上「乾淨」,但交通擁堵、機動車違規排放和「超齡服役」這些因素經常被忽視。

春節過後,一場籠罩京城長達近10天的嚴重霧霾徹底擊碎了北京人的2013冬天空氣汙染已明顯好轉的幻覺。殘酷的事實再次提醒人們,空氣質量的改善並不是一個短期內可以完成的任務,運動式的環境治理也並不是根治中國積重難返的空氣汙染的良方。

關於霧霾的成因,幾經爭論,學術界已經形成了大致統一的意見。就整個華北區域來說,煤的燃燒,包括燃煤電廠、供熱廠、鋼鐵、水泥等重工業的燃煤和尾氣排放是當仁不讓的第一排放源。然而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機動車則被公認爲第一汙染源。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研究成果表明,機動車排放爲北京PM2.5的最大來源,約佔四分之一。這個數據也與北京市環保局環保監測中心估計的22.2%接近。由於是近地排放,強度又與人羣活動密度正相關,所以城市內的機動車排放對於人們健康的影響尤爲重大。

機動車排放的來源衆多,很難直接監控,因此大部分研究是通過燃油總量和排放標準等指標來估算機動車排放的。與仍在使用國III標準(硫含量≤150ppm)汽柴油的全國大部分地區相比,北京早在2012年就開始供應國V標準(硫含量≤10ppm)的汽柴油,基本達到目前的歐盟標準。機動車也從2013年開始實施國V的排放標準,從車和油兩端都進行了嚴格限制。看上去,北京的車與油都很清潔,機動車保有量過大是導致嚴重霧霾的最主要原因。但這種想法忽略了一些細節。

您已閱讀25%(571字),剩餘75%(16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