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因爲對行爲金融學研究的貢獻,獲得了2013年諾貝兒經濟學獎。在某些人看來,2013年諾貝兒經濟學獎的有趣之處,恰恰在於假設資本市場能夠準確反映資訊的「效率市場假說」和挑戰這一假說的行爲金融學,共同分享了這一獎項。
其實,隨著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對金融研究的影響不斷增強,行爲金融學對於傳統經濟學和金融理論的思考和挑戰,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生根發芽。除了對投資者投資行爲的研究,行爲金融學還非常關注另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那就是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多大程度上能夠正確地反映所有投資者所掌握的資訊,也就是金融市場的資訊有效性。金融市場由於其全球性、透明性、開放性和低准入門檻,曾一度被經濟學家認爲是市場經濟體系的代表,是最接近完美市場或者有效市場的一種市場形態。芝加哥大學的法碼(Eugene Fama)也因提出「效率市場假說」和席勒教授一起分享了2013年度諾貝兒經濟學獎。
但早在20世紀80年代,1990年諾貝兒經濟獎得主默頓•穆勒(Merton Miller)教授就曾提出,資本市場對於負面資訊的有限反應(Under-reaction)以及對悲觀投資者負面態度的忽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資本市場匯聚資訊、發現價格的作用。
您已閱讀18%(536字),剩餘82%(25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