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行爲金融學

悲觀者的價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寧:悲觀不一定是消極,樂觀也並不一定是積極。買入持有賺錢的不一定就是英雄,而賣空者通過下跌賺錢也未必是擾亂市場秩序的魔鬼。

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因爲對行爲金融學研究的貢獻,獲得了2013年諾貝兒經濟學獎。在某些人看來,2013年諾貝兒經濟學獎的有趣之處,恰恰在於假設資本市場能夠準確反映資訊的「效率市場假說」和挑戰這一假說的行爲金融學,共同分享了這一獎項。

其實,隨著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對金融研究的影響不斷增強,行爲金融學對於傳統經濟學和金融理論的思考和挑戰,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生根發芽。除了對投資者投資行爲的研究,行爲金融學還非常關注另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那就是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多大程度上能夠正確地反映所有投資者所掌握的資訊,也就是金融市場的資訊有效性。金融市場由於其全球性、透明性、開放性和低准入門檻,曾一度被經濟學家認爲是市場經濟體系的代表,是最接近完美市場或者有效市場的一種市場形態。芝加哥大學的法碼(Eugene Fama)也因提出「效率市場假說」和席勒教授一起分享了2013年度諾貝兒經濟學獎。

但早在20世紀80年代,1990年諾貝兒經濟獎得主默頓•穆勒(Merton Miller)教授就曾提出,資本市場對於負面資訊的有限反應(Under-reaction)以及對悲觀投資者負面態度的忽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資本市場匯聚資訊、發現價格的作用。

您已閱讀18%(536字),剩餘82%(25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投資者的敵人

朱寧,師從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耶魯大學國際金融中心研究員。本專欄旨在就行爲談理性,就投資談人性,人生就是一場偉大的投資, 而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就是他們自己。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