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隻債券在周圍沒有多少人關注的情況下違約,它應當掀起軒然大波嗎?上海超日太陽能(Shanghai Chaori Solar Energy)已表示無法在週五的預定付息日償付8980萬元人民幣(合1460萬美元)的利息。假設這場違約真的發生,它將是中國在岸公司債券市場上的首例違約。任何事情的頭一回都可能是大事,尤其對海外的中國觀察人士而言——西方的金融危機給了他們一個教訓,就是細微的小事確實可能預示著更大範圍的動盪。但此次違約事件假如真的發生,將是十分可喜的。
只有意外事件會導致動盪,事先已發出足夠警示的事件則不會。超日去年就警告稱可能違約,但銀行對它的貸款做了展期,使其逃過一劫。超日在深交所發行的債券去年也被停牌。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舉步維艱,這也算不上「國家機密」。賽維LDK(LDK Solar)和尚德電力(Suntech)都在進行重組。如果超日被允許違約,那倒是個意外驚喜,因爲如果要恰當地對風險定價,投資者就必須考慮違約的幾率。因此,真正的危險並非違約,而是在於有人替超日還錢。今年1月,一隻規模較小但知名度很高的投資信託基金在最後關頭被紓困。上月,煤礦商聯盛能源(Liansheng Resources)也被紓困。兩起事件中的紓困人都是由關聯方組成的不透明聯盟。兩起事件都無助於改善投資者對中國金融體系治理流程的信任。
出現一波不可控的違約潮同樣無益於任何人,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因爲這畢竟是中國。金融體系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違約葬送投資者的信任,而不是違約事件本身。穆迪(Moody's)認爲它所評級的中國公司債券有一半達到投資級,這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意外,但對擔心中國影子銀行和展期債務記錄的人士而言,穆迪的評級提供不了什麼安慰。超日的違約可能成爲不良貸款正在得到處理的第一個信號。讓我們抱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