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最近三天已經止跌回升。但圍繞過去兩週中人民幣那輪罕見的貶值,業內的爭論之聲仍未停歇。在這輪急劇貶值中,中國央行表現異於往常,顯得無動於衷,讓「央行操控人民幣貶值」成爲一種主流觀點。
「操控論」要想自圓其說,必需回答三個問題:中國央行爲什麼操控匯率?如何操控?是否達到了目的?然而,現有的各種分析都無法回答上述問題。
先回顧歷史上曾出現過的一波人民幣貶值行情。受歐債危機影響,2011年12月上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12天大跌,境內CNY市場盤中交易價的相對中間價每天都接近0.5%的跌停位。中國央行當時的反應,不是順應市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設定的中間價不僅不降,還略有升高。這麼做,是爲了維持人民幣貶值預期。因爲當時的背景是,貶值壓力由境外市場向境內市場傳導,而由於境外市場沒有波幅限制,所以香港CNH市場上,人民幣跌幅比境內大,境外美元價格高於境內。在境內買美元、在境外賣美元,可以無風險套利,這讓美元源源不斷從境內流向境外。因此,當時中國央行對中間價的管理,達到了擠出美元、緩解流動性氾濫的作用。
您已閱讀22%(460字),剩餘78%(16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