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

街頭政治不一定帶來民主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馬佐爾:從埃及到烏克蘭的實例證明,街頭抗議並不能有效地終結腐敗,推翻獨裁也不意味著持久的政治未來。真正的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艱難且缺乏戲劇性的過程,它與街頭示威者所追求的正相反。

起先是埃及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然後是去年伊斯坦堡的加濟公園(Gezi)抗議,如今基輔、加拉加斯、薩拉熱窩和曼谷也加入進來,人們紛紛湧上街頭,追究政府的責任。一股「大眾動員」浪潮的勢頭越來越強——在投票人數不斷下降、民衆普遍政治冷漠的當今時代,只有鐵石心腸的人才不會爲這一幕感到心潮澎湃。當橫亙在掌權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遙遠的距離被徹底打破,沒有什麼比這一刻更尖銳地揭示出大眾政治的本質。職權的排場已毫無意義,軍警瓦解,獨裁者受到孤立,再也撐不下去。1989年12月,尼古拉•西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對著噓聲四起的人羣那遲疑的揮手,預示了他後來不光彩的逃跑和最終的死亡。

2011年,全世界媒體目睹瞭解放廣場上一場史詩般的鬥爭,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讓出開羅市中心控制權的那一刻,也是其政權結束的開端。過去的一週,相同的一幕又在基輔上演,在警察向遊行羣衆開火後,維克托•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總統被罷免。

可是當暴君退場,接下來又該怎樣?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們目瞪口呆地望著前總統在其豪宅的高牆內建起的「烏克蘭迪斯尼樂園」,那裏面有私家動物園,全尺寸仿古遊艇和新古典主義的蹩腳裝飾。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萊斯(Susan Rice)宣告美國政府站在「烏克蘭人民一邊」。但誰纔是她口中的「人民」呢?這裏麪包不包括自由黨(Svoboda)極右翼分子呢?這羣崇拜二戰法西斯分子斯捷潘•班傑拉(Stepan Bandera)的人也曾出現在廣場上的遊行羣衆中間。前央行行長阿爾謝尼•亞采紐克(Arseny Yatseniuk)現在代管新政府,但在克里米亞陷入動盪和經濟潰敗的情況下,他的工作纔剛剛開始。

您已閱讀36%(737字),剩餘64%(13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