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技術

用民主制度馴服技術

哈佛大學伊格納季耶夫:在技術變革顛覆社會生活的時代,如何馴服技術、使之無法威脅民主制度?維多利亞時代的幾位政治家給了我們很多啓示。

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地民主政體的政治家,那就是:民選政府能否控制席捲本國社會的技術鉅變?如果顛覆性技術的出現,意味著公共政策對創造就業失去作用,那麼民主將面臨威脅。如果數字技術讓國家擁有了實施全面監控的能力,民主也同樣將面臨危險。

谷歌董事長艾立克•史密特(Eric Schmidt)曾說,如果搞一場「人類與電腦之間的競賽」,即便是他也擔心人類可能不會取勝。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麼全世界的民主政體應感到擔憂。美國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最近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指出新技術或許能夠解放生產力,但政府必須採取措施,減輕隨之而來的負面效應,並確保隨之而來的各種好處得到公平分配。他進一步指出,問題在於,「在如今這個科技時代,還沒有出現像當年的格拉德史東(Gladstone)、狄奧多•羅斯福(Teddy Roosevelt)或俾斯麥(Bismarck)那樣的人物」。

這幾位維多利亞時代的偉人帶給我們很多啓示。當他們所在的社會經歷電報、電燈、電話和內燃機等發明帶來的鉅變時,他們正在執政。每一位都曾努力減弱技術變革帶來的衝擊,並努力讓勞動階層分享技術變革帶來的繁榮。威廉•格萊斯頓(William Gladstone)的辦法是普及基礎教育,以及賦予工人階級投票權。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則通過立法爲德國工人提供醫療和養老保障。羅斯福更是推出了一整套改革議程,從推動反壟斷立法、制定運費法規、到保護美國公共土地。

您已閱讀34%(636字),剩餘66%(12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