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極速成長,過去30年經濟的巨大成功,被總結爲一種「前所未有」的經濟成長方式,「中國模式」的概念被熱炒,甚至被用來爲政治模式背書,反過來證明中國政治體制對市場經濟的良好適應性——從某種程度而言,就如「新結構經濟學」所強調的,政府「甄別經濟成長」,「因勢利導」——從理論上弱化「經濟成長「對「政治改革」的需求。
在新古典學派經濟成長理論中,全要素生產率是長期經濟成長的原因,其中也包含了技術發展的作用。從長期看,只有當資本和有效的技術發展、技術創新相結合時,生產率提高,供給增加,纔會導致經濟成長。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後,中國製造業尤其是出口相關的製造業快速發展,中國成爲世界工廠,這一經濟現象的實質是技術擴散、技術承接。出口的實質是參與國際分工,國際分工背後則是技術擴散:FDI、進出口、世界工廠都是技術擴散的結果。所以,技術擴散和技術承接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劉海影先生《追問成長根源:也談林毅夫假說》一文中提到的「引入」「發展機會」本質上就是「承接技術轉移」。
那麼,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承接技術擴散的經濟體而言,「「中國模式」」的優勢和弱勢又是什麼?或者更準確的說,市場經濟和政府主導之間是否存在合理邊界?進一步的,政府是否能有效甄別經濟成長,因勢利導?
您已閱讀11%(541字),剩餘89%(43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