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資銀行

「非銀行家」崛起

FT專欄作家邰蒂:如果金融大亨摩根轉世,想必他寧可投胎爲私募股權巨擘,也不願執掌以他名字命名的摩根大通,因爲這些「另類資產」管理人如今比銀行執行長更具有創業精神和傳奇色彩。

如果昔日的大亨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轉世到今天的紐約,他可能會轉世成誰?傑米•戴蒙(Jamie Dimon),那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摩根大通(JPMorgan)現任執行長?還是更願意投胎成爲斯蒂芬•史瓦茲曼(Stephen Schwarzman)或利昂•布萊克(Leon Black)?後面這兩人分別是巨型私募股權公司黑石(Blackstone)和阿波羅(Apollo)的掌門人。

我打賭他會以史瓦茲曼或布萊克的身份迴歸。且不論這些「另類資產」管理人(他們現在更願意這麼稱呼自己)如今比銀行執行長更具有創業精神和傳奇色彩。也別理會史瓦茲曼和布萊克近年的年薪都超過了1億美元,這令戴蒙最近的2000萬美元薪酬協議貌似謙遜。

真正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非銀行融資的規模,如今這類融資在最低限度的監管注視下悄悄輸送至西方經濟體——我的同事桑曉霓(Henny Sender)已密集報導這一趨勢。如今,提供這類融資的「非銀行家」與銀行家的重要性不相上下,而且他們的工作似乎更爲好玩。資產管理集團過去兩週發佈的結果展示了這一點。過去十年,高盛(Goldman Sachs)的股本回報率曾達到過40%的峯值,去年這一回報率卻只有11%。與此同時,2013年KKR的股本回報率達到27.4%——對於銀行來說,這麼高的利潤率只有做夢才能遇到。

您已閱讀36%(582字),剩餘64%(10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