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經濟學家
公平觀念取決於生存環境

FT專欄作家哈福德:獵人眼裏的公平是大家一起分享,農民理解的公平是用雙手換來豐收。環境決定了他們對公平的看法不同,而現代社會的公平則兼有兩者的特點。

上世紀80年代早期,人類學家希利•卡普蘭(Hilly Kaplan)來到巴拉圭,研究一個名爲Ache的獵人聚居部落。他發現,若用西方人的標準來衡量這個部落的一個道德準則,那麼它看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Ache的獵人總是慷慨地與他人分享東西,他們會貢獻出自己90%的肉食以及採集到的80%食物和水果。Ache部落的人認爲,一個獵人如果食用了自己親手殺死的獵物,會遭到詛咒。

隨著時間推移,卡普蘭見證了這種分享文化的逐漸消失。由於雨林不斷遭到砍伐破壞,Ache部落的人感到狩獵無法再維持生計。他們在土地上紮下了根——確實是如此——開始了農耕生活。而當他們開始務農時,便停止了分享。

這個令人惋惜的故事非常能說明道理。獵人們的收入十分不穩定:他們今天的收穫可能大於填飽肚子的需要,但明天可能一無所獲。卡普蘭發現,Ache部落的獵人打獵回家時,多數情況是兩手空空。以這種糟糕的比率推算,一個獵人每年有整整一週可能什麼東西都喫不上。

您已閱讀29%(409字),剩餘71%(10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