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十八屆三中全會

爲「中國夢」注入實質內容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黃育川:全會公報包羅萬象,但缺乏具體的行動規劃。對市場來說,更緊迫的問題是這屆政府能否遏制債務成長、爲民營經濟鬆綁。對老百姓來說,減少社會不公、腐敗和汙染是「中國夢」的實質。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成果是否像一位政治局常委在會前描述的那樣,是「空前的」呢?或者,至少像官方描述的那樣,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歷了四天靜悄悄的會議之後(在此期間,人們感受到的唯一能證明有什麼大事正在發生的跡象是,官方提高了安全警戒級別),最終出爐的公報既讓人感到鼓舞,也包含一些不確定性。

像以往的公報一樣,此次全會公報的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公報既包含對以往領導班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要表示的致敬,又肯定了黨的領導地位。公報還在不得罪任意一個羣體的情況下努力提到了方方面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依法治國,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這一點是在意料之中的。不確定性主要圍繞兩個問題:此次全會將如何調整國家的作用,這屆領導班子將如何證明其行動的意願。

您已閱讀19%(352字),剩餘81%(14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