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十八屆三中全會

中國人的三中全會情結

中國問題觀察者鄧聿文:所謂三中全會情結,實際是由人們對三中全會將改革的期待和想像形成。歷屆三中全會的經驗表明,不能把會議上的改革決議當做改革。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在召開。對於是次三中全會,中國社會甚至國際社會都寄予相當高的期待。尤其在全會召開前夕,輿論掀起了一股宣傳高潮,領導人的講話,媒體的討論,專家學者對改革方案的預測和設計,彙集成了三中全會的大合唱,這場大合唱的主角,無疑是藏在背後的「改革」。

三中全會,或者更具體地說,中共最高領導習近平和李克強會出臺何種改革舉措,隨後將會揭曉答案。筆者在此不想猜謎。我感興趣的是,爲什麼人們這樣熱衷於談論和期待三中全會?好像三中全會一開,烏雲也變晴天。

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人們期待三中全會,是在期待最高領導推動改革,以打開目前徘徊不前的改革局面。自中共在30多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開啓中國改革大幕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與體制改革相關,梳理一下七次三中全會的主題和通過的決議,「改革」二字赫然在目。十一屆三中全不用說,它的意義已經寫在中國歷史上,1982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8年十三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8年通過的《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都是經濟體制某個方面的改革決定。本次三中全會根據先前政治局會議的精神,是要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使得改革以來的歷屆三中全會都承擔著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使命。

您已閱讀24%(675字),剩餘76%(21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