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

市場秩序的形成與審批制改革

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審批制、特許制給中國社會道德秩序帶來很大傷害。要從市場秩序形成、法治社會建設角度去看待其弊端。沒有審批制改革,就不可能有法治社會。

編者按:變局之年,各方關注。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各方人士也從經濟、政治、法律等不同領域給出各自的改革路線圖。

公衆期待與落地政策之間,分野幾何?中國經濟的高成長能否維持?結構性改革如何破局?各界改革共識如何達成?中國未來道路何去何從?…… FT中文網對於這一議程一直保持關注,並於近期推出了三中全會專題(可見專題鏈接)。

在這篇演講中,剛剛出版《博弈與社會》的張維迎教授重新梳理審批制改革與確立市場秩序之間關係。作爲最早關注行政審批制改革的經濟學家之一,張維迎認爲審批制氾濫的真正原因是「無知和無恥」:有些管制始於無知,最後變成無恥了,因爲權力一拿到手後發現這麼好,即使之後知道它本身是壞的也不願放棄。

張維迎強調,行政審批制度不僅僅涉及一個簡單的經濟效率問題,還是一個道德問題,「審批制、特許制給我們這個國家、社會道德秩序帶來很大的傷害,這個傷害遠遠超過對經濟的傷害。」

非常感謝邀請我來與知名法學家一起討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問題。這個改革我以前曾參與過,經濟學界我比較早提出這個問題。過去幾年比較失望,原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已經廢除的一些審批,後來改頭換面,全部恢復了。李克強上去後又發起新的一輪改革,決心很大,效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聽其言、觀其行。

您已閱讀5%(527字),剩餘95%(103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