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種全會

FT社評:中國改革需挑戰既得利益

中國必須採取一些實質性改革,包括私有化部分國有企業、提高存款利率、健全法制等,否則中國經濟將很有可能失去動力。而那將成爲中共合法性的終極挑戰。

習近平帶領「七常委」作爲中共新一屆領導班子亮相人民大會堂,距今已近一年。當時,或許是受到習近平更爲平實風格的鼓舞,人們對於他上任後能否發起新一輪政治經濟改革,有很多期待。這些期待尚未得到回答。從過去一年看,比起進一步開放中國的經濟或政治體系,習近平更擅長的是加強對中共的控制。他發起一輪反腐行動,讓幹部們夾起了尾巴;他建立起對人民解放軍的鐵腕控制;還對網路上的博主們展開一輪打壓,以壓制對中共的批評之聲。他甚至重新使用一些帶有毛澤東時代特色的口號。有人猜測,習近平向中國政治左派靠攏,是爲了爲市場改革提供「掩護」。但如果他是一位「密室改革者」,那麼他的行事方式未免有些滑稽。政策似乎的確有些變化——一會兒是銀行牌照管制的放鬆,一會兒是自貿區,但實質性的變化卻乏善可陳。

大家都明白,中國必須從依賴投資向內需拉動轉變,實現經濟再平衡。中國已經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人民幣的確在升值,甚至已經讓一些出口商叫疼。但如果說中國在變化,它也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向。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推行的龐大刺激計劃讓早已臃腫的國企再度「充血」,使經濟成長對投資的倚賴有增無減。

問題是,中國人民幣(不可兌換)匯率制度受到的外界抨擊越來越少。投資原來越多,經濟產出卻越來越少。這種形勢無法長期維持,它會導致不良貸款升高。鋼鐵等行業長期的產能過剩,正在扼殺盈利能力,並很可能導致通縮。中國亟需創新能力,而國企在這方面不大可能有突破。中國最具開創精神的大型企業阿里巴巴出自民營部門,並非偶然。

您已閱讀57%(630字),剩餘43%(4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