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

中國特色的家居消費

FT中文網撰稿人鄭靜:中國時尚人士可能一年買N雙鞋,但未必會添一隻杯子。各種成功人士的家裏,端出一次性紙杯宴客的大有人在。

金九銀十,是中國傳統零售業的好日子。除了天氣原因外,中國的「十一」黃金週向來被商家看中,各種活動、折扣都在這個時候重磅推出。除了春節外,這是中國人難得的長假,不外出旅遊的留守人士,多少得安排個時間花錢購物。上海政府在這個時候組織購物節,希望爲拉動內需添磚加瓦。從官方公佈的數字來看,去年購物節期間銷售同比成長了11.6%。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自然還是服飾,家居用品成長了10.4%,屬於拉後腿的小夥伴。

和服裝、化妝品這些快銷品不同,家居品的季節性並沒有這麼強,它在中國還屬於孵化期的產業。時尚人士可能一年買N雙鞋,但未必一年會添一次杯子。去各種成功人士的家裏,端出一次性紙杯宴客的大有人在。就算做活動,家居品也多是蜻蜓點水的9折,85折,到8折了就要扼腕割肉了。再加上商場做活動的時候,家居樓層的消費額不是同等累計,滿300送多少的優惠都將家居層排除在外。

需要,纔是消費的原始推動力,這對於家居業來說更是黃金法則。大到傢俱小到餐碟,都佔地費錢,而又不能像GUCCI、LV一樣穿著到處顯擺。在傳統的百貨業態中,家居品類一般集中在兩類,一是餐廚,二是牀品。餐廚中又以不鏽鋼鍋和骨瓷餐具爲主。這些品類主打家居業的剛性需求,比如裝修、比如婚慶。經過一個夏天的密集硬裝修期,9月新房多已收尾,軟裝開始登場,喬遷新居的時候,那些老物件是不會再搬過來的,所以昂貴的家居用品纔有資格隨主人住新家。加上10月前後又是婚慶旺季,中國人歷來在結婚這件事上舍得花大價錢。看看家紡櫃檯就知道,一般款式的常年打折,但紅色繡花,金色帶流蘇的喜慶套裝,是一分錢也不會少的。原先嫁女兒要縫被子,如今不流行蘇州軟緞和棉花胎了。那牀上用品總要買上幾套,這時候要再講價錢,也實在過意不去。但如果一直將產品儲備集中在剛性需求上,家居業永遠沒有明天,畢竟大部分人一生只結一次婚。

您已閱讀52%(766字),剩餘48%(7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