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的經濟模式是歐洲的未來,我們都應爲此感到非常擔憂。但看上去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正在競選連任的德國現任總理、基民盟(Christian Democrat)黨首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眼下似乎勝利在望。她在競選中承諾,「將妥善把握德國的未來」。換句話說,默克爾將確保未來跟現在差不多。德國對歐元區危機的政策回應可能仍會是,勸服歐元區成員國追隨德國取得競爭力的道路:降低勞動力成本。但別搞錯了。儘管降低勞動力成本一直是過去12年裏德國的出口大獲成功的基礎,出口也一直是那段時期德國唯一穩定的成長來源,但一個富裕國家不應將競爭力的基礎建立在低薪之上。
失業率自2003年以來之所以不斷下降,是因爲出現了大量低薪的兼職(或工作時間靈活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勞動者沒有二戰後早先那幾代人所享受的那種福利和保護。根據收入中值衡量,德國現在的低薪勞動者比例在西歐國家中名列榜首。德國平均工資十多年來停滯不前,其增幅在去年才首次跑贏通膨率和生產率升幅。
在理想的情況下,富裕國家應該靠研發和資本投資保持競爭力。然而,自1991年以來,德國的固定投資總規模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一直穩步下滑,如今已從當初的24%降至不到18%。經合組織(OECD)最近發佈的德國經濟調查(Economic Survey of Germany)顯示,自2001年以來,德國的投資規模一直遠遠低於七國集團(G7)其他領先經濟體的水準(且這不僅僅是因爲美國和英國在21世紀頭十年中期出現泡沫)。甚至連自2003年以來就業情況奇蹟般的好轉以及出口的繁榮,也未能誘使德國企業擴大投資。另外,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更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