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德國

德國並非歐元贏家

德國慕尼黑大學經濟學教授辛恩:作爲歐元區內最大資本輸出國,德國經濟一度陷入嚴重衰退,直到南歐信貸破滅,德國成了儲蓄避風港,經濟纔開始活躍起來。

在歐元區問題上,理性的人們在幾個方面大體上可以達成共識:該貨幣區深陷危機,給歐洲南部國家帶來了難以承受的失業率。通縮不是解決問題的理想方法,因爲它會讓債臺高築的家庭和企業大規模破產。危機肇始於美國金融動盪。德國在歐元問世後積累了大量經常賬戶盈餘,與此相對應的是困境國家的赤字。

但理性的人們也可能存在意見分歧: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近期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稿稱,歐元給德國帶來了好處,因爲它爲其創造出巨大的經常賬戶盈餘,犧牲的則是南部國家的利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經常賬戶失衡是資本流動的結果。當資本從A國流入B國時,A國經濟放緩,B國經濟繁榮。繁榮的B國進口增加,同時工資上漲抑制出口。另一國的情況正好相反。單憑這個理由就說一國從經常賬戶盈餘中「獲利」或者「受累」於赤字是荒誕不經的。這種觀念早在19世紀便已被擯棄。

如今陷入困境的國家在過去是貨幣聯盟所激發資本流動的接收國。歐元消除了外匯風險,因此在南部國家進行投資的人接受了較低的收益率。資本的湧入推動了繁榮(然後轉化爲泡沫),造成了巨大的經常賬戶赤字。當投資者拒絕繼續爲赤字提供融資時,泡沫破滅,令經濟喪失競爭力。

您已閱讀29%(496字),剩餘71%(11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