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某個方面出問題了。金融危機之後出口受阻,於是中國開始通過信貸來刺激成長。中國家庭、企業、政府揹負的總債務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從2008年的130%增加到現在的將近200%。而大部分舉債得來的資金都被揮霍了。在本週包含三個部分的系列文章中,英國《金融時報》生動報導了閒置的工廠、未修完的道路、空置的公寓,這些都是恣意借債留下的經濟碎屑。
債務如此快速的成長往往會以悲劇收場。從阿根廷到南韓的新興經濟體中反覆出現,最近在諸多發達國家也發生的情況是,信貸繁榮滋生了規模超出控制的壞賬,在債權人最終逃離時引發危機。然而,在中國這卻不太可能發生。嚴格的資本控制將中國金融體系隔離起來。家庭儲蓄者無法撤出,因爲他們不知道「逃」到哪。中國經濟的另一個大債權人——中國政府——則控制著這個國家的貨幣,並持有大量財富,包括鉅額外匯儲備。因此失控的金融危機似乎不太可能發生。
然而,即將到來的「信貸宿醉」可能是痛苦的。中國經濟高度依賴信貸。在金融危機後債務還未進入螺旋式上漲時就是這樣。正式的銀行業和非正式的信貸來源對此都有「重要貢獻」。鑑於最近幾年它們提供的信貸多用於最終收益低於預期的投資項目,很多可能會成爲壞賬。儘管總體上來說,金融體系的償付能力不會受到威脅,但一些貸款人可能陷入困境,從而破壞信貸供應。這可能會嚴重阻礙成長。只要實體經濟中還有能賺錢的貸款項目,就不能讓貸款人的困境限制流向實體經濟的信貸資金。
您已閱讀53%(603字),剩餘47%(5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