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困境

中國要轉變爲消費主導型經濟,就需要提升製造業的品牌和設計。中國國內競爭激烈即使產能過剩不是問題,利潤卻微薄,相比而言海外市場的吸引力就大得多。但顯然在併購方面,中國企業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現在看來,只有資金和野心是不夠的。

近日,美國國際集團(AIG)向一個中資財團出售飛機租賃業務的交易幾近停滯,這是近年來第三次中資競購此類資產遭遇失敗。如今當中國的財團出現在競投會上,人們更多報以懷疑而非喝彩。

在這一併購案中,中資財團發生分裂。而在其他併購案中,潛在購買者既有包括不知名的集團,也有知名銀行,併購失利的問題則在於審批、融資方面或者對擔心購價過高。

比如,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曾對購買蘇格蘭皇家銀行(RBS)飛機租賃業務開出過最高競購價(比其他競購者高出2.4億美元),儘管國開行認爲這一交易不可能審批成功。一家曾競購豪客比奇公司(Hawker Beechcraft)的中國企業最後未能籌到併購款,還極力要求拿回5000萬美元的違約保證金(但沒有成功)。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還曾兩次(而不是一次)虛報低價,競購淡馬錫(Temasek)出售的一家印度尼西亞銀行,最終該銀行被馬來亞銀行(Maybank)購得。

您已閱讀25%(422字),剩餘75%(12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