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媒體上對朱鎔基改革的評價似乎突然變得正面起來。事實上直至上個月,朱鎔基在20年前開始推行的改革政策還常常遭人詬病。即使在經濟學家內部,大凡談起稅收快於GDP的成長、土地財政和房價過高、醫療與教育資源的過度市場化等,朱鎔基在1993-1998年間強力推行的改革明裏暗裏都成爲被指責的對象。
事情的戲劇性變化源於「克強經濟學」一詞的出現。從我6月19日在FT中文網首次公開發表《爲什麼李克強按兵不動?》一文之後不久,巴克萊銀行大膽地猜測了李克強的政策要點並貼上「克強經濟學」的標籤。像「安倍經濟學」那樣,這一概念在媒體上迅速走紅。巴克萊銀行想趕在他人之前概括李克強經濟政策的要領,儘管頗爲冒險,但無論如何,自6月20日商業銀行出現「錢荒」和央行進行不干預表態之始,人們已隱隱約約開始看到了李克強致力於推動結構調整和佈局結構改革的意圖,併爲此給予李克強以厚望。
那麼,這與朱鎔基有什麼關聯?一些評論家們習慣於用下列現象把今天的李克強與當年朱鎔基的名字聯繫在一起。這些現象可能是指商業銀行和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積累,或者是指政府機構改革的不明朗的前途,也可能是指中央財政收入近期出現的再度下降。
您已閱讀13%(498字),剩餘87%(32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