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書評:中國崛起體現法家思想復興?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富強》一書作者認爲,中國的復興與重新發現實用主義的法家傳統密不可分。中國近現代思想家的共同動力是:戰勝屈辱,實現國家富強。

儒家主張,禮義者,國之基也,而權利者,政之殘也。整個中國近現代史都在努力證明,這一主張是錯誤的。至鄧小平提出改革、中國開始大舉創造財富,這種努力達到了頂峯。

研究中國的兩位學者夏偉(Orville Schell)和魯樂漢(John Delury)合著了一部優秀的著作——《富強》(Wealth and Power)。在書中,兩位作者描繪了中國近現代偉大思想家們思考的掙扎。他們得出結論,「中國近現代所有思想家的著述中都體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如何讓在19世紀外強入侵、內部腐敗下衰落的中國重新富強起來。

「富強」的概念可追溯至2500年前,那時極端實用主義的秦始皇還未統一中國(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當時已經出現了法家。他們批評孔子,反對這位古代哲人關於和諧社會的思想,並推崇一種或許可稱爲實力政治的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將這種思想概括爲:「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您已閱讀24%(391字),剩餘76%(12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