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

值得同情的中國銀行業

經歷了最近這場「錢荒」的中國銀行業似乎應該博得相當程度的同情。它們被一場事先缺乏溝通的政策逆轉弄得措手不及,一直奉行的發展模式也突然被政府打亂。

如今你若是站在銀行一邊,特別是站在那些被政府寵壞的銀行一邊,就太落伍了。中國國有大銀行看上去是最不可能贏得同情的機構。但在過去三週的「錢荒」之後,它們似乎應該博得相當程度的同情。

當中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升至20%以上、信貸市場驟然凍結時,評論人士將中國的情況與次貸危機以及美國銀行業不顧一切追逐利潤導致大量債務的模式劃上了等號。畢竟,中國銀行業也一直在將貸款轉出資產負債表,不斷提高槓杆水準。

但有充分證據顯示,銀行是中國此次「錢荒」的受害者、而非製造者。這次政策轉向缺乏事先溝通,將銀行搞了個措手不及。如今,銀行業的發展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因爲政府先前爲它們制定的、它們也一直忠實奉行的發展「路線圖」,已被中央政府拋棄。

您已閱讀21%(311字),剩餘79%(11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