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前應該抓緊時機,大力推進改革,啓動經濟新的、可持續的成長點,這已成爲一個廣泛的共識。筆者認爲,應該著力推進的重大改革包括要素價格改革、公共財政和稅收體制改革、戶籍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國有資本經營改革、以及金融領域改革等等。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尤其是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呼聲日益高漲。加速資本賬戶開放、在三五年內甚至更短時間實現人民幣資本項下的自由兌換據說已經是政府既定的目標。
筆者認爲,無論從當前的國際國內環境還是各國歷史經驗教訓來看,資本賬戶的開放都應該在國內金融改革取得更重大進展、金融體系更加健全之後。目前的重點應當首先推進國內結構性改革和金融改革,而資本賬戶的開放應該審慎進行。
支持資本賬戶開放的一個重要理論支撐,是開放可以提高資金配置的效率,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能利用國內外兩個資本市場、降低居民消費波動,從長期來說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國民福利。然而,這一邏輯主要適用於儲蓄率低、資金匱乏、國內資本的邊際回報高的國家。對中國而言,國內儲蓄率和投資率都大大高於其他國家,資金並非經濟成長的限制因素。恰恰相反,高企的儲蓄率和封閉的資本賬戶是中國得以維持低利率、高投資、穩成長的重要支撐。開放資本賬戶後,國內資金的外流的確可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其對國內投資、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的負面衝擊也將是相當嚴重的。而且,從長遠來看,中國仍是一個處於較低水準的中等收入國家,未來投資和發展的空間巨大,加上人口老齡化將帶來儲蓄率的下降,國內發展仍然需要資金。因此,關鍵是要通過結構改革,包括國內利率市場化和金融體系改革,提高國內資金使用效率和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