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未來

成本決定核能命運

也許2011年福島核事故對核能的打擊還不夠大,但對於以成本超支和工期延誤聞名的核產業來說,要在未來的能源組合中確保一席之地,多管道融資與降低成本至關重要。

今年春天,令人絕望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剛過兩年,日本就獲得了首份建設反應堆的海外合同。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通過與其他企業聯合,確保了在土耳其反應堆建設談判中的話語權。考慮到2011年日本在安全聲譽方面受到的打擊,這份協議對日本來說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象徵意義。

對於核電產業整體來說,這份協議也同樣重要。儘管福島核事故以來核能訂單成長放緩,有的國家(特別是德國)降低了對原子能的依賴,核能發電卻未全面下馬。

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都在繼續開展核能建設項目,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中東國家也同樣如此。在歐洲,土耳其、英國、芬蘭、捷克都在致力於建造新的核能發電廠。在美國,儘管豐富的低成本頁岩氣在價格上擊敗了許多其他形式的能源,美國仍規劃建造一些核電站——只是數量有所降低。今年,聯邦機構已批准供電公司斯堪納公司(Scana Corporation)建造兩座反應堆。

您已閱讀18%(391字),剩餘82%(18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