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敘利亞

西方主導中東的時代進入尾聲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敦促美國深度介入敘利亞衝突的人以爲,美國仍能繼續主導中東政局,但四大因素決定著相反的趨勢:美國無法「搞定」阿富汗和伊拉克、大衰退、阿拉伯之春、美國能源獨立前景。

西方應該武裝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嗎?這是華盛頓、倫敦乃至八國集團(G8)峯會關注的首要問題。不過,在這場辯論背後有個更大的問題:西方大國能夠像過去一個世紀那樣,繼續左右中東未來嗎?

當前中東越來越脆弱的國境線,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1916年簽訂的《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在英國和法國繪製的地圖上劃定的幾條線。英法作爲外來強權主導這一地區的時代,在1956年蘇伊士危機(Suez crisis)期間徹底告終,當時美國阻止了英法兩國對埃及的干涉。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是這裏最大的操盤手。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爲在中東發揮影響力的唯一超級大國:在1991年組織聯軍打敗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保護海灣地區的石油出口,遏制伊朗,並試圖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斡旋,推動達成和平的和解方案。

那些敦促美國進一步介入敘利亞衝突的人,還生活在過去。他們以爲美國能夠(而且應該)繼續主導中東政局。然而四大根本變化使得美國以老方式主導這一地區變得不再現實,甚至不再可取。

您已閱讀26%(458字),剩餘74%(13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狄恩•拉赫曼

吉狄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英國《金融時報》主要負責撰寫關於美國對外政策、歐盟事務、能源問題、經濟全球化等方面的報導。他經常參與會議、學術和商業活動,並作爲評論人活躍於電視及廣播節目中。他曾擔任《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