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

Lex專欄:鴻海是否已經「見頂」?

鴻海精密本週發佈的業績數字相當疲弱,而最大客戶蘋果與其競爭對手關係曖昧。不過,儘管鴻海的銷售額和利潤率不太可能很快好轉,但它仍值得關注。

如果郭臺銘(Terry Gou)去年按原計劃入股夏普(Sharp),那麼在夏普股價於六個月裏上漲三倍後,他個人各方面的虧損將只有實際數字的六分之一。可是,他並未購入夏普股份,而且即使他購入了,此舉也不會對他創立的企業鴻海精密(Hon Hai Precision,營業名稱是富士康(Foxconn))有什麼幫助。鴻海本週發佈的業績相當疲弱,而其最大客戶蘋果(Apple)現在與其競爭對手關係曖昧。鴻海是否已經告別巔峯時期?

試圖釐清亞洲供應鏈中錯綜複雜的關係,好比在追一部每日播出的肥皂劇。鴻海大約有五分之二的業務是由蘋果拉動的。郭臺銘與夏普仍有一家合資企業,生產液晶顯示面板。夏普向蘋果供應iPhone的顯示螢幕。但夏普也接受了蘋果供應商高通(Qualcomm)以及三星(Samsung)的投資;三星既是蘋果最大競爭對手,也是這家美國巨擘的最關鍵供應商。與此同時,鴻海正面對和碩(Pegatron)等相對新創企業的壓力,不難想像,和碩也是蘋果的供應商。

因此,鴻海疲弱的首季度業績只會讓這部肥皂劇變得更有戲劇性。銷售額同比下降五分之一,遜於預測。利潤率也弱於預期。在毛利率層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源自會計操作上的一個變動,即把許可費等開支從運營層面提升至生產成本。但營業利潤率基本上沒有獲益。1.7%的營業利潤率提醒人們:亞洲供應商普遍是在多大的壓力之下開展經營。就鴻海而言,這是五年多來第二低的利潤率。除了蘋果以外,鴻海另有五分之二的業務來自正走下坡路的個人電腦(PC)行業,這一點對業績也沒有什麼好處。

您已閱讀82%(649字),剩餘18%(1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