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債務

探尋中國債務可持續性之路

FT中文網撰稿人張濤:危機以來中國債務快速積累是否會成爲未來系統性風險的導火索?國內外人士甚至已經開始討論,中國是否已經迎來了「明斯基時刻」。

現階段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的擔憂日益加劇,其中重要理由就是,危機以來中國債務的快速積累是否會成爲未來系統性風險的導火索,甚至已經開始討論中國是否已經迎來了「明斯基時刻」。(即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所描述的時刻,即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化週期的風險。經濟好的時候,投資者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隨著經濟向好的時間不斷推移,投資者承受的風險水準越大,直到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僅爲7.7%,顯示去年4季度經濟好不容易出現的只跌回升態勢再次出現了反覆(2011年1季度至2012年3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了連續7個季度下滑),也讓年初持中國強勁復甦的樂觀派,多少有了一些失望;而4月份以來公佈的一些高頻數據,則進一步顯示二季度中國的經濟增速可能還將繼續回落,而且在隨後國務院和政治局關於國民經濟仍運行平穩的表態,則進一步讓政策短期內放鬆的預期落空。在衆多預期相繼落空之後,市場對於自去年4季度出現經濟復甦的真假之辯,也日益激烈;與此同時,海外機構也開始發出了擔憂中國經濟的聲音,惠譽和穆迪分別於4月9和16日,相繼下調了中國長期本幣債務評級和評級展望,而尼克斯聯合基金總裁吉姆•查諾斯(Jim Chanos)甚至認爲,在房地產泡沫、貪汙、成本攀升等因素影響下,中國的金融危機已經開始。

從決策層關於「穩成長、控通膨、防風險」的政策定調,以及4月份和5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分別強調「有效防範地方政府性債務、信貸等方面存在的風險」和「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措施」,可見坊間的討論已經引起廟堂的高度重視。實際上早在2010年,審計署就對以地方融資平臺爲主的地方債務進行過摸底排查(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 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10.7兆元),隨後包括銀監會在內的各監管機構陸續出臺相關規範政策,但在就業壓力的羈絆之下,保成長始終是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由此就出現了包括政府、企業和居民在內的三個非金融部門債務規模的快速擴張,其中地方政府債務的擴張更爲突出,先前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就稱目前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債務總規模在15兆到18兆。

您已閱讀29%(916字),剩餘71%(22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