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民幣

四大要素改變人民幣交易模式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學家謝棟銘:人民幣市場正經歷蛻變,也比以往更接近均衡價值。人民幣未來走勢將呈現雙向化,波動幅度也將繼續擴大,但升值步伐並未結束。

在過去一年半以來,人民幣市場正經歷又一次蛻變,過去幾年熟悉的人民幣單邊穩步升值的趨勢早已轉變。隨著資本賬戶開放以及國際化進程地深入,影響人民幣定價的要素正在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人民幣均衡價值、政府幹預意願、民間持有外幣意願以及最爲重要的資本流動上。

首先從均衡價值角度來看,人民幣確實比以往更接近均衡價值。自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33%左右,而對一籃子貨幣升值也接近22%。國際清算行數據顯示,截止今年2月,月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已創新高,而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則接近新高。根據我行統計的每日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顯示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了。

此外,從國際收支角度來看,人民幣經常賬戶盈餘佔GDP比重已由2007年的10.1%大幅下滑至2012年的2.6%,遠低於美國前財政部長蓋特那指出的4%臨界線。而2012年金融和資本賬戶餘額受對外直接投資上升、外幣持有意願上升以及企業償還對外負債等因素影響更是首次創下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赤字。因此,結合國際收支以及人民幣有效匯率來看,筆者認爲人民幣較以往更接近均衡匯率。

您已閱讀25%(476字),剩餘75%(14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