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民幣

化解人民幣國際化瓶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出現躊躇不前的跡象。雖然中資企業都表示願意使用人民幣,但往往沒有實際行動。提升企業的能動性,需要更多外部推力。

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在離岸市場發展之外,應該如何尋找下一個突破口,從而推進人民幣在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的使用,似乎並沒有明確的方向。

一般而言,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應該考慮兩條腿走路,首先是推動該國貨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這也就擴大了該國貨幣的使用範圍。

除此之外,則應該考慮擴大該貨幣的「第三方使用」,尤其是在金融市場交易中的使用,之所以被稱爲「第三方使用」,是因爲使用這種貨幣的機構或者交易者,只是用這種貨幣作爲一個交易媒介,而非真正需要「佔有」或者「獲得」這種貨幣,所以被稱爲「第三方使用」,而與真實貿易產生的貨幣需求相比,金融市場交易的規模要大很多,同時交易十分活躍,因此是一種貨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

您已閱讀10%(302字),剩餘90%(28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