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城鎮化

中國城鎮化的資金飢渴症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邵晨鐘:在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地方藉助金融的力量大興舉債,以加速城鎮化發展。但快不代表好,更不意味著健康,反而可能是一種病症。

中國銀行業2012年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展期,似乎凸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有些嚴峻。今年初英國《金融時報》有一則訊息令人驚訝:中國各銀行已經滾轉了四分之三發放給地方政府、最遲在2012年底到期的貸款。(《中國各銀行大舉展延地方債》)有媒體根據官方披露的數據進行計算,認爲延展數額連本帶息至少有3兆元人民幣。

有分析說是因爲在金融危機期間,各地方政府大舉向銀行借債,爲國家的經濟刺激方案提供本地配套資金,然而由於地方難以產生充足的財政收入,導致部分債務無法及時償還。在這些債務中,相當多的是償還期超過5年的基礎設施項目的貸款,有些甚至長達10年,有些甚至在到期償付時還未建完。面對如此巨大的債務償還違約挑戰,地方政府和銀行似乎也只能延展而別無選擇。根據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公佈的數據,2012年底,地方政府未償還貸款總額達到了9.2兆元人民幣。

不過,樂觀的估計一直存在。「政府性債務的水準是可控的、安全的,」中國總理溫家寶2012年3月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表示:「大部分債務形成的是『優質資產』,有現金流和收益……我們將通過它的收益來進行償還」。然而,在2012年的最後一天下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央行、銀監會聯合發文《關於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爲的通知》,再次強調對地方政府融資行爲進行規範。廣義的政府性債務被認爲包括地方政府債務、鐵道部門的債務、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等。

您已閱讀12%(585字),剩餘88%(42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