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巴菲特

大繁若簡的巴菲特

FT專欄作家約翰•凱:巴菲特的天才之處在於他深諳簡單之道。巴菲特明白,自己所知有限。但正是這種自知之明,將真正的智者與自以爲聰明之輩區分開來。

現年82歲的奧馬哈聖賢(Sage of Omaha)是否已「江郎才盡」?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最近發佈的致波克夏-哈薩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東年度信函中承認,公司2012年業績欠佳。他也承認,明年的致股東信可能會顯示出,他旗下基金近5年業績漲幅將首次未能跑贏同期的標準普爾(S&P)指數。

今年的業績「欠佳」體現在,巴菲特旗下基金的資產淨值僅成長了14.4%,漲幅比表現更令人鼓舞的標普指數低1.6%。預計2009-13年間業績漲幅與同期標準普爾指數漲幅差距將擴大,原因在於,這5年的平均業績中將不包含2008年的數據(那一年標普指數暴跌,但波克夏的資產淨值僅略微縮水)。與此同時,這5年的平均業績中仍將包含2009年的數據(那一年標普指數部分反彈,但波克夏資產淨值回升幅度並未超過前一年縮水幅度)。

看上去,就連巴菲特也被拖入了那個「對財富具有毀滅性影響」的陷阱,即:以相對業績來評判投資人的投資技巧。按照這一標準,1999年是巴菲特業績最差的一年。但業績欠佳是衡量他投資技巧的一個因素,而非批評他投資技巧的理由。他那些受到「新經濟」幻夢誘惑的競爭對手,大多將很快遭受巨大損失,損失幅度將超過之前所獲的所有收益。如果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在1999年的業績達到了市場平均水準,那麼我絕不會向這家公司投一分錢。

您已閱讀37%(578字),剩餘63%(9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